首页 > 金职新闻

詹宣武:修书复谱,情系桑梓

来源:旅游学院作者:徐炎炎 金婷萍时间:2023-10-23浏览:58设置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家谱传承着先祖的遗训和期望,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金职院旅游学院2007届毕业生詹宣武用他20余年的修谱史给出了答案。他说“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文化史,是地方文化和经济研究的有力支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续修和新修家谱是一件头等大事。”

詹宣武,1985年出生于浙江武义,浙江金华宗和家谱工作室负责人。他从小痴迷家谱文化,研究家谱20余年,编修宗谱400余册。现为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兼修谱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台州公众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乡土艺术协会谱志文化委员会特聘谱志专家,主要从事公众史学、姓氏文化等研究,曾主编《浙江家谱文化》20期。

                  


              

在詹宣武的工作室,满屋的书柜立满了各式各样的家谱:古代传世本、现代新修本、宣纸线装本、木刻展陈本……它们浓缩着一个个家族兴衰的历史,映出了一个民族前行的岁月车辙,也见证着詹宣武20余年来家谱文化研究和家谱修复的时光。

詹宣武说,家谱是最好的家教“教科书”,它能让人体会祖先奋斗的历程,领略宗族文化的传奇家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缩影,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年幼不失“读谱”之趣

年幼时,詹宣武时常随祖父在村中散步。每每途经祠堂,祖父总会说:“你看,我们家族的祠堂和别家不一样,别家门口都是大狮子,我们家的一侧是瓶子,另一侧是大象。家族祠堂的雕花也不同,不是葫芦、桃子、喜鹊之类的‘福禄寿喜’,也不是石榴、蝙蝠的‘多子多福’,我们这里雕的是一个少年郎骑马的样子……”在祖辈们反反复复的讲述里,小小的孩童将这座祠堂的模样牢牢记在了心里。“可是,为什么会与别人家的不同呢?”正是对一切都好奇的年纪,孩子仰起脸忍不住提问。祖辈们面面相觑,却总摇摇头,无从解答。那时懵懵懂懂,这样一个疑问却烙刻在他的脑海挥之不去。

一次,祖父向詹宣武讲述英雄少年詹蒙的故事。詹蒙童年早慧,意气风发,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在枪林弹雨中英勇就义……“爷爷,您是怎么知道这些故事的呢?”詹宣武又一次发问。这次,9岁的詹宣武在祖父的带领下敲开了村里家谱保管员的门,第一次见到了詹氏家谱。在纸张泛黄的宗谱里,明确记录了这位少年英雄是祖父的族兄,也是家族的骄傲,这让小小的他雀跃不已。从此,他成了村中家谱保管员老先生家的常客。他在宗谱里细细读着詹蒙,又从詹蒙读到二百年、三百年、四百年乃至八百年前的南宋时期,先祖迁居此地时的故事。浩瀚的时空里,原来藏着那么多先辈族人们奋发拼搏的感人故事。

              

求学不忘“研谱”之志

2004年,詹宣武考上了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旅游专业生动有趣的文化课程,开启了他研究家谱文化的新大门。在学校图书馆里,总能看到他如饥似渴地翻阅各地的地方志书籍的身影,看似枯燥无味的厚厚的书籍,在詹宣武眼里却如同甜蜜。

为了寻找家谱资料,詹宣武把生活费省下来当路费,趁寒暑假去家谱涉及的地方求证线索,购买相关资料。有些地方交通并不发达,他或骑车前往,甚至徒步前去。虽然研究家谱一路艰辛,但詹宣武却累并快乐着。

                 

          

詹宣武说,在浩浩长卷的家谱中,能够属于个体的文字却很稀少。大致的体例是这样记录的:“某某某,何人之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寿庚几何,安厝何地,娶妻何人,子嗣几人。”一个个曾经丰富多彩的人生,就这样被浓缩在了短短的几十个字里。简单而单调的文字,没有评价,也看不出什么褒贬。但詹宣武每次细细研读这些文字都感觉到,每一段文字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丰富的人生轨迹。一本本古旧的宗谱,或虫蛀、或泛黄、或散发着淡淡霉味儿,轻盈细腻的纸张、工整规范的字迹,完整地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兴盛与衰败,记录着这个家族大树上每一根枝干和每一片叶子。

    

立业不负“修谱”之责

詹宣武在多年修家谱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新了一些修家谱的方式方法。如,在每一页的家谱上,标注出家族人物介绍的相应页码;制作出速查表,方便查询等。詹宣武说,旧的家谱一般都是先翻氏系图再翻行传,现在有了这些新编排,可以快速地进行查找。老的家谱一般人看不懂,詹宣武现在所修的家谱能够让一般老百姓都能看懂。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詹宣武还创新了多种体的家谱,实现了纸质谱、电子谱、网络谱等并存模式。

         

然而,这一领域专业人才的短缺成了行业健康发展的软肋。最可信之史为宗谱,最不可信之史亦为宗谱。一册传世宗谱的编修不仅需要编修人有较高的语言文字素养、较丰富的正史常识、科学的历史观,更需要过关的史德观。编修规范的缺位更让市面上的修复宗谱品质参差不齐。

2017年,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由省文旅厅主管的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成为国内首家以家谱文化研究为主题的社会团体,詹宣武被聘为该会副秘书长并兼《浙江家谱文化》执行主编。2019年,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独特的家谱编修优良传统,使浙江省民间家谱编修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遵照省行业学会标准化建设精神,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组织相关人员率先启动了《浙江省家谱编修标准》(草案)的起草工作。詹宣武应邀作为《浙江省家谱编修标准》(草案)的起草小组主要成员参与了此项工作,并被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修谱指导委员会聘请为副主任委员。2022年该标准经过三轮专家研讨与审核,已报送省相关主管单位。据了解,《浙江省家谱编修标准》将成为省首个家谱行业标准,这也是全国首个家谱行业标准。

詹宣武说,诚如清代史学家、方志学家、谱牒学家章学诚先贤所言:“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记一朝,天下之史也。”浩荡千载间,史官一杆竹骨傲骨铮铮,家谱编修者、研究者亦是任重于史官。多年来,詹宣武坚持“保存一份记忆,守护一份光荣,传扬一种精神,教育一方百姓”的宗旨思想编修家谱,使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传统,连绵不断地传续下去。

 

(责任编辑:王璐)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