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职新闻

姚刚:“昆虫博士”的科研梦

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作者:陈月丹时间:2021-09-10浏览:1277设置

烈日炎炎的暑假,很多人正享受空调WIFI西瓜的时候,有人却在气温高达40的草原顶着烈日,或者在原始密林里忍着蚊虫和蚂蟥的叮咬捕捉虫子。
  他便是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园艺技术专业的教授,是走到哪眼里都只有虫的昆虫博士姚刚。

       

      

虫迷姚老师:跋山涉水,潜心研究

   

见到姚刚的时候,他刚从广西回来,黝黑的皮肤带着夏日阳光的印迹。
  差不多整个暑假,他都在内蒙古草原、长白山、广西的深山老林里捕捉昆虫,这次收获了上百种、几千只昆虫。
  捕虫看似简单其实是个苦差事。深山老林、保护区、荒漠、高海拔区域……哪里昆虫多去哪里,不仅环境恶劣,条件也非常艰苦,在高达40的气温下必须长袖长裤全副武装,以防毒虫毒蛇。往往早上进山晚上才回,饿了吃干粮,水喝完了就喝山泉水,汗水流到眼睛都睁不开。晚上回到基地,还要支起炽热的高压汞灯,继续诱虫捕虫,并仔细甄别分类,拍照鉴定描述,记录采集时间地点经纬度、海拔以及相关植物。

         

   

  

    
     

这样的采集,一趟就要持续15~20天,辛苦不说,风险也无处不在:在海南五指山,山蚂蟥、刺蛾幼虫让他整个后背又红又肿又痛;在西藏遭遇道路塌方,困在小茅屋4天;在广西深山,遭遇剧毒银环蛇,惊险躲过一劫;在内蒙古沙漠,一天就晒到手耳脱皮……但当采集到需要的样本或者新昆虫时,他说心里就像中大奖一样开心,科研路上哪有轻松的事情,这一切都值得。
  双翅目蜂虻科是姚刚主力研究的昆虫类型。这种传粉的小昆虫有各种形态,还能寄生,吃蝗虫卵块,虽然传粉效率不如蜜蜂,但在半荒漠化、高海拔环境下,或者是蜜蜂无法传粉的时候,它们就成了一些植物传粉的主力军。这种昆虫在全世界有5000多种,但我国目前才发现260多种,找到、研究并利用它们非常有意义。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除了艰苦的野外调查,还有枯燥的室内实验。
首先要将采集回来的标本进行制作,然后进行详细的分类鉴定,在此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才能进行新物种鉴定。姚刚说,国外文献不止英文,还有俄文、德文、法文等,他为此专门购买了这类外文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这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但文献的积累对后续这类昆虫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很重要。
  为了更好地研究,姚刚将家里的书房改成了实验室。回字形的书房内放置了显微镜、解剖工具、冰箱、电脑以及专门放标本的柜子。为了保持温度和干度,这个实验室从6月开始就24小时开着空调和除湿,以至于房间里非常干,他需要一直喝水。再加上里面充斥着昆虫尸体味、酒精味、樟脑丸的等复杂味道,家里其他人一小会都待不住。

        


   


这样一个对昆虫标本友好对人却十分不友好的环境,他却钻在里面不肯出来。不上课的时候,一待就是一天,平时晚上孩子睡了之后,也一直在里面看文献做实验做标本,一直到深夜。
想做的事情太多,白天要上课,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每次研究结束,他就把虫子做成标本保存,每个都编上号保存好。截至目前,除去浸泡的,干的昆虫标本他就保存了四五千个,我想到时候把自己的标本都放到中国农业大学标本馆去,能让学生用,也能给后人留些资料,当然,鉴定也可能会出错,也希望后人来指正,推动这类昆虫在我国的研究发展。
  基因组学、分子系统学、线粒体基因组学……为了研究昆虫,姚刚不断进修不断学习。2019年,他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立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科技部项目1项。至今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参与近十部科研专著的编写工作。
  目前,他正着手开展蜂虻科昆虫的全基因测序,并准备开展金华地区昆虫资源的调查,希望最终能形成一本科研专著或是科普图鉴,基础研究很枯燥很漫长,但需要有人潜心去做。


  
 科技特派员:以虫治虫,助农增收

 

姚刚是兰溪人,2010年博士毕业回浙江工作以来,一直想运用自身所学,为基层农户和本地农林业经济发展服务。
蜗牛吃光了铁皮石斛,减产严重,用杀蜗剂又农药残留严重。有农户紧急求助。姚刚接下了这个难题。
  查找大量资料后,他找到了可以见光自动分解的农药,利用蜗牛晚上啃食铁皮石斛的特性,天黑后打药,天亮后药剂就开始分解,而且2天左右基本分解完全,没有残留。
  项目到此本可以交差,但他又发现了新问题:这种农药价格很高,人工成本也很高,企业无法负担。有没有又生态又省钱的方法?经过继续深入研究,他给出了方案:以虫治虫——购买萤火虫幼虫,放入铁皮石斛基地,一两天后去看,空空如也的蜗牛壳给出了最好的证明。

    

  

    


昆虫很神奇,小小的萤火虫能吃蜗牛,螳螂能吃蛇,以虫治虫,这也是昆虫研究在生物防治上的实际应用。姚刚介绍,最近他正为金华的一个茶园作茶尺蠖的生物防治研究。
  茶尺蠖,一种茶叶上的毛毛虫,靠吃茶叶为生,危害最严重时能让茶园颗粒无收。昨天我花了半天时间到茶园里挂网捕虫,看看有没有本地有优势的寄生蜂种类是茶尺蠖的天敌,再研究这种寄生蜂的生存需要怎样的植物,通过在茶园周边或茶树间隙内种这些植物的方式增加它们的种群数量,实现以虫治虫。
  他表示,生物防治不光要对人无害,还要实现对其他虫子无害,以最大可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平衡。
  类似于这样的助农项目,这些年姚刚做了不少:开展薄壳山核桃果实病防治工作,帮助建德农户100亩薄壳山核桃转亏为盈;在淳安县姜家镇,指导当地使用赤眼蜂防控松毛虫,并避免了其他松毛虫在防控过程中对当地养蜂养蚕产业造成影响;帮助浙江楷博树木栽培有限公司开展金丝楠木趋避蚊蝇研究;帮助评估金华彩云间九峰基地的声光物理软杀伤设备对茶园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帮助兰溪板栗种子资源圃解决病害的鉴定……2019年,在我市百博入企活动中,姚刚帮助浙江乡雨茶业有限公司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申报2项,申报并实施2020年金华市科技局公益项目,指导企业开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提升抹茶茶园管理技术。
每项科技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果实,让自己的科研果实造福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姚刚在科研领域的潜心钻研和付出,收获口碑的同时,他也收获了众多奖杯第十五届金华市青年科技奖、第二届浙江省林业科技标兵、科技兴林一等奖、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不久前,还被推荐参评浙江省青年科技英才奖。

(审核、编辑 王璐)

 


(责任编辑:)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