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职新闻

姚刚:坚守初心,争当科研排头兵

来源: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作者:许俊俊时间:2020-09-27浏览:2543设置

“第十五届金华市青年科技奖,这是农学院园艺技术专业主任姚刚博士(教授)继第二届浙江省林业科技标兵、科技兴林一等奖、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后于近期添的一项新荣誉。“这不仅是对我科研工作的认可,也是激励。”姚刚说。

2017年,姚刚从杭州科研院所回归家乡,就职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校期间,他一直不忘初心,扎实做好科研工作,潜心研究、不断积淀,结出累累硕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科技部项目1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其中SCI论文近20篇,参与近十部科研专著的编写工作。目前,还被华南农业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聘为校外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担任金华市植物保护协会副理事长。

成果的取得与姚刚兢兢业业扎根科研的决心与恒心密不可分。

                                                        


                                   

                                   

跋山涉水,潜心专研

                            

身为一名昆虫学博士,野外工作必不可少。姚刚的研究方向是蜂虻科昆虫系统进化研究,分外业和内业,外业需要去全国各地野外调查,采集蜂虻科昆虫标本,记录地理位置、生活环境、访花种类、寄主类型等相关信息。

“在野外工作,通常是兴奋伴随着艰辛,每次调查采集到需要的样本或者新东西的时候,整个人就像中了大奖一样开心,但也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在南方采集时经常会遇到山蚂蟥。“姚刚回忆,一次野外调查,他沿着海南五指山的一条山沟下山,最后在身上发现八条蚂蟥,还有刺蛾幼虫,满背全红肿痛了一天半;还有在西藏、四川等西部地区调查时,经常遇到道路塌方,一回在西藏去往墨脱调查途中遇到塌方路堵,他被迫在小茅屋待了4天,每天靠泡面度日,还是坚持在周边采集调查;为了研究沙漠中灌木的重要传粉昆虫——蜂虻科昆虫,经常顶着烈日在沙漠中调查采集,手、耳被晒伤掉皮,对于姚刚来说也是再常见不过的事。

                                                 

                             



                                                     

相比外业,内业研究主要在实验室进行。虽然不比外业艰辛,但却需要大量脑力劳动。“将采集回来的标本进行制作,进行详细的分类鉴定,需要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才能进行新物种鉴定。”姚刚说,国外文献不止英文,还有俄文、德文等,以前只能通过字典逐个单词查阅翻译,他还为此专门买了俄语词典和德语词典。

随着科技发展,分子手段在系统分类和进化中开始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此,姚刚主动学习基因组学知识,早在2015年就报名参加浙江大学46期基因组学培训班并完成相关课程学习,之后又开展了分子系统学的初步研究,尤其是线粒体基因组学的相关研究。

 

                                                    

 


                                 

积极交流,勇立潮头

                 

“做科研需要及时把握国内外研究现况和动向,不然就要落后,不进则退。”也正因此,姚刚非常注重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沟通联系。

多年来,通过科研合作,姚刚与国际上研究蜂虻类群的专家美国夏威夷毕效魄博物馆Neal Evenhuis研究员、埃及开罗大学的El-Hawagry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David Yeates、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Chris Lambkin教授、巴西圣保罗大学的Carlos José Einicker Lamas教授、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Omar avalos教授、伊朗农业与自然资源研究中心的Babak Gharali研究员、英国的David Gibbs等都建立了长期友好联系,经常通过邮件沟通探讨目前研究现况,大家也会相互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发表论文。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15年邀请美国夏威夷毕效魄博物馆Neal Evenhuis研究员来华,带其前往广西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古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期间两人还一同开展野外调查。

“当时最大的收获是,学术交流过程中学习到许多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包括Neal Evenhuis研究员积累了四十多年的野外采集经验。”令姚刚意外的是,Neal Evenhuis可以在野外分辨出蜂虻飞行的声音,通过采集和交流,还能发现不同类群的蜂虻有不同的飞行领域,比如距离地面一米左右是东方蜂虻属,盘旋在三米空中的是丽蜂虻属等。

2016年,姚刚又利用国家青年基金经费前往夏威夷毕效魄博物馆学习他们的馆藏标本。Neal Evenhuis研究员还借来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的蜂虻科昆虫馆藏标本,数量巨大、种类众多。“在夏威夷那段时间都没有出门去市区转转,每天蹲在标本馆观察研究。”姚刚回忆,自己期间大约检视了上千个标本,拍摄了四千多张昆虫标本照片。

此外,姚刚还经常利用其熟练的专业知识帮助国内同行进行蜂虻科昆虫(照片)的鉴定,过程中也得到了同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如今,他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等国内研究昆虫系统分类的30多个研究机构都建立了友好关系。

                           

服务基层,助农增收

                      

开展基础研究之余,姚刚运用自身所学,积极为地区农林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他曾开展薄壳山核桃果实病防治工作,帮助建德农户项柏生100亩薄壳山核桃基地防治果实病、转亏为盈,也曾开展铁皮石斛蜗牛生态防控研究,利用萤火虫进行生物防治。在淳安姜家镇,身为科技特派员的他指导当地使用赤眼蜂防控松毛虫,并开展防控效果评价研究,避免了其他松毛虫在防控过程中对当地养蜂养蚕产业造成影响。

在杭工作期间,为保障G20顺利召开,他作为专家组成员对杭州主要招待宾馆开展蚊虫等害虫防控方案制定和现场指导;他还利用水质指标昆虫对水质安全和变化敏感的特性,开展对杭州主要河道水质的生物监测工作。

                                             

                                       

                                                                     


2017年回金后,姚刚服务基层农户的的脚步也不曾停下。

结合金华相关企业需求,他帮助浙江楷博树木栽培有限公司开展金丝楠木趋避蚊蝇研究;针对茶园病虫害和农药污染问题,他帮助浙江司雷植保有限公司评价其在金华彩云间九峰基地的声光物理软杀伤设备对茶园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后申报金华市公益项目并成功立项。此外,他还对接金华梦境自然博物馆开展昆虫科普,帮助兰溪板栗种子资源圃解决病害的鉴定以及防治方案的制定工作。

2019年百博入企活动过程中,姚刚帮助浙江乡雨茶业有限公司开展科技型企业申报准备,协助企业完成实用新型专利申报2项,申报并实施2020年金华市科技局公益项目,指导企业开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提升抹茶茶园管理技术。目前,他也在联系磐安县大盘山保护区管理局并与其开展合作,计划开展大盘山昆虫资源调查和科研专著出版相关工作。

虽然科研工作有苦有累,姚刚却始终感到乐比苦多。对他而言,每项科技成果都如同一颗来之不易的果实,让自己的科研果实造福农业、农村和农民,是他的毕生追求,也是他的梦。

 


(责任编辑:)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