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职新闻

杨军武:镜头后面的思考者 感悟光影的力量

来源:艺术学院作者:詹秀丽时间:2018-12-29浏览:2645设置


“油画,是一种加法;摄影,是一种减法,要干净利落地剔除掉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只留下最简洁的视觉构成。”艺术学院的杨军武老师如是说道。这位镜头后的思考者,用光影缓缓讲述着默声的故事,也用相机带领着学生去体会斑驳世味。

 



跨越,落地真实世界


本是油画专业的杨老师,甫一接触到摄影,便被这种直接、细腻的表达方式所深深吸引。“它的表现力和我之前用油画去表现的方式不同,似乎在某一定程度上更让我的表述有了一种“着陆”的感觉。只要快门落下,便已是一种肯定,不像油画需要反复地去涂抹、否定。”而大学阶段的油画学习,给了杨老师在艺术上深厚的积淀,那种对于画面肌理的刻画,对色调对比的追求,加之与摄影表现力的融合,试图创造出一种有艺术味道的摄影形式。“这是这些年来,我在不断摸索中尝试的一种新方向,以至于在摄影创作中,时常影响我画面的表达”杨老师说。

杨老师曾在中国美院进修过摄影,有幸聆听到很多摄影大家的讲座,这段经历对杨老师对摄影的形式表达及其美学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非常喜欢上海摄影师杨泳梁,他以水墨、摄影和录像艺术结合的影像创作方式,以及基于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桃花源山水的理解,以摄影的手段解构,重构了一个非常独特并具有现代感的传统水墨山水图像,这对我的震撼非常深。而另一位我很欣赏的摄影家--马良,他摄影作品多是一种摆拍形式,但其中蕴含的观念性非常强,它画面表现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观察角度,充满了荒诞和讽刺,同时也折射出了对现实的一种关注与无力感。美国摄影大师尤尔斯曼的超现实主义、爱德华?韦斯顿对静物抽象的提炼和符号化处理,以及奥古斯特桑德对普通人的凝视……这些摄影作品对于现代艺术的一种理解和关注,让我以不同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不同于油画,这样的世界更真实且生动。”

跨越油画与摄影,从纯粹的艺术绘画到真实世界的影像表达,杨老师一直追寻着自己的美学之路。

 


杨军武老师

 



作品《岁月》,捕捉社会脉动


年初,杨军武创作的摄影作品《岁月(Years)》获得了国际级奖项“2017年塞尔维亚发现美国际摄影大赛”的铜奖。

画面上,一位古稀老人淹没在黑色的背景中,戴着一顶鸭舌帽、围着粗布围巾,历经沧桑的脸上布满岁月的痕迹,嘴唇微微抿着,眼神里闪烁着坚毅的光芒,眉峰紧紧皱锁,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杨军武“2017年塞尔维亚发现美国际摄影大赛”的铜奖作品《岁月》

 



“影像中这位老者是在兰溪游埠古镇的一位茶客,当时我带学生去进行摄影创作,他就在一个简陋的茶寮里边喝茶边与身旁的人聊天。他在瞬间中的转手抬头,眼神中散发的“高光”深深打动了我,这个眼神中所透露出来的沧桑感,激起了我拿起相机的欲望。”杨老师继续讲述着,“对我而言,这是一个陌生的场景,这种新鲜感强烈地刺激我去表达。刺激我以一种真实而又概括的目光来关注中国老年人。把他作为这个年龄段的代表,眼神中所包含的中国人坚毅、容忍、吃苦耐劳以及一种经历岁月历练之后的淡然。”在杨老师的许多摄影作品中,会暗暗呈现一种象征式的符号,它并不是容易地被捕捉到,也不会赤条条地展现出来,多以一种隐喻、一种暗示在述说,这也是杨老师在摄影创作中不停寻找的初衷。

“我在创作时会带有特点地以视觉符号去理解我的拍摄对象,就像这张照片中的老者,我没有给以茶水、茶杯、茶寮中任何一个元素,我不是以一位普通游客的视角去理解他,而是提炼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叫“岁月”。

“我们要对社会问题有一种敏感度,我经常同学生强调这种敏感,这是一种艺术理解上的深入性,作为一个切入点去观察社会问题。”《岁月》的创作过程中,杨老师在思考,中国逐步进入的老龄化社会中老人所处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况,通过这样的作品,会更多引起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摄影语言是反映社会的变化,敏感地捕捉它的脉动,拍下来了,凝固的瞬间就有了意义。摄影不只是以单纯的记录、以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东西去博取眼球,其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蕴藏的深刻寓意,才是拂去那些表面影像,能被大家铭记的内核。

 



突破,镜头后的思索


令人喜的片子不如令人思。

获奖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艺术成就的唯一标准,对于杨老师更是如此,这更多的是一个过程。对于获得“塞尔维亚发现美”这些奖项,杨老师很淡然,他没想过要为了契合一个摄影比赛的要求而去拍摄。“进行摄影创作的时候,我自己包括也这么传达给我的学生:不要带有太强的目的性去拍摄,摄影本身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如果带有很强烈的比赛心态去创作,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会给创作限定各种各样的束缚。”

“最难的,是突破”杨老师说。从传统的相机胶片到数码再到手机摄影,表面上看,摄影的门槛在不断下降,似乎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这个大众艺术运动中,每天产生的照片也是数以亿计。而这当中能够真正称为摄影作品的,却是凤毛麟角。要在这么大基数的数字影像中展现出自己的特点,表达作品的价值,“突破”是很难实现的。而且这种突破不是意味着“毫无边际”地创新,不是哗众取宠的昙花一现,需在大众能够接受层面进行审美创造,而这就需要摄影师对美学的历史有相当的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才是有价值的艺术活动。

“摄影带给我的是精神世界的饱满,这是我在忙碌生活中,释放内心想法的一个合适窗口。比较之前,我会用绘画、用语言去表达,现在我换了一种方式--用图片去观察生活,去感知情绪。”摄影是一种方式,用来记录生活、记录思考,需投入精力、时间、情感,需文化的沉淀,需思想的淬炼,所谓“功夫在前”,综合这所有,才最后形成一套作品。

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寻找和摸索,自己的思想方式也在不断的一种变化,这个过程对杨老师自身也是一种升华。

 



灌溉,润物无声地导引


“能遇到他,我觉得很幸福。”章泽华说。章泽华是杨老师工作室的学生,同样喜爱摄影,从大一起跟着杨老师,平时只要有空便待在工作室里,“我以后希望从事摄影行业,也想把这份爱好做成事业。”两年多的时间里,章同学已经在学校的摄影社给同学们开班上课传教摄影经验了。另一个工作室学生童圣博说到:“老杨总会带我们一起出去搞创作,而且还常自掏腰包请我们吃饭。有次摄影归来途中,我们几个都饿极了,就在路边的一家店里点了几碗面,吃那面的滋味,我至今还记得,特香!”“老杨有时像个孩子,天性特纯净;在工作室,他会给我们说很多有哲理的事情,这个时候又觉得他像个‘老法师’……”谈到老杨的话题,他这几个徒弟总是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东西。


在指导学生进行摄影创作的时候,杨老师会问学生一个问题:“摄影,最珍贵的什么?”杨老师会告诉他们,“保持自我。在初学摄影时,肯定会有人告诉你,你应该这样拍,不应该那样拍。或者告诉你要用黄金分割法、三分法、对角线法去构图,在名目众多的教学信息前,很容易迷失自我,跟随大流走。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是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的,但从美学上来看,它是一种重复,不是一种创新,而从影像的价值上来说,也是比较薄弱的。”保持本性,用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个人情感的理解去拍摄,那恰恰是未来成为一名摄影师最大的资本和价值,不在于技术、技巧。

 


杨老师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摄影竞赛

 



老杨的视角,简单而纯粹,以一颗自然心,去拍摄有温度、有深度、有故事的作品。这些照片背后,包含了老杨对于美学、绘画的深刻理解以及自己广泛涉猎的阅读,这也是老杨反复强调:希望学生能在自己学习能力最强的阶段,去了解更多的关于美学、设计史、美术史以及摄影美学的东西。因为,任何寄希望于靠技术去表达的事物,到一定程度都会产生限制,出现难以跨越的瓶颈。而突破它,须要有内涵上的累积,有审美上的积累,最后会发现这所有的东西都是在表达融于你血脉之中的文化修养。

老杨的摄影,在传递一种信息,给人一种感染,让人产生思考。


(责任编辑:)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