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职新闻

老一辈科研者的情怀 新一代奋进者的初心

来源:宣传部作者:于辰辰时间:2018-04-03浏览:2581设置

午后的阳光照射进来,倒影着桌椅。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与几位青年教师围坐在一起,桌子上还摆着写满密密麻麻文字的笔记。“在这边,快过来。”老人招呼笔者过去。笔者有些慌神,似乎在他们的身边又出现一桌,与他们有着二十多年的时间差。如同全息投影一般,将时空画面交汇在一起,一同讲述机电学院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创新团队(下文简称为农机团队)的故事。



            

           


机电实训基地

            

“陈老师是我们团队的精神领袖”

“真不好意思,家里有些急事,我赶着回去,我们有机会再聊。”陈德俊连致歉意。

“只要陈老师有空,就会来学校,直奔实验室,专注在机器设备里。一呆就是一天,精神状态根本就不像是八十多岁。”汽车营销策划工作室主任熊永森说,“陈老师算是我们团队的精神领袖了,我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就认识了他。想来已经二十多年了。”

说起陈老师的故事,熊永森表示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印象最深的就是大热天他还坚持在农田里搞研究。“为了检测设备,我们在固定区域抛洒谷粒,然后从掉落在田间谷粒的数量分析误差。陈老师一丝不苟地将一粒粒谷粒拾起,确保没有遗漏才肯从田间出来。”熊永森一边描述一边感慨,“我们都劝他别这么较真,差一两颗不碍事。更何况老年人本就眼神不好使,他还这么一粒一粒的检查着实让我们佩服。”

陈德俊的榜样力量渐渐在整个团队扩散开来,不少年轻老师在他的影响下,愈加追求完美。而陈老师作为定海神针也成了团队成员取经求学的活教材。“陈老师是我们学校第一任科研处处长,在农机领域有着不可磨灭的建树。但是他从来不觉得自己很厉害,为人更是谦逊。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有任何困难找他,他总是第一时间帮我们解答。”熊永森说,我常看到陈老师今天帮这个人改论文,明天又帮另一个人改论文。我有时喊他是改论文专业户。“哪怕一些芝麻小事去麻烦他,他依旧还是笑呵呵的答应,并且尽心尽力的完成。他就是这么一个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人。”

 



             

农机团队在实验室

           

“这是我们一起赢得的认可”

农机装备是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备的装备。虽然我国农机装备行业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农机装备工作对象复杂和工作条件恶劣,在农机装备创新基础理论和核心共性技术研发方面与国外差距明显,产品竞争力不足。

“我们学校的前身浙江农业机械学校有37 年农机人才培养积淀,联合收割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业界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去年十月我们一举成功申请下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并建设了省级“农机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这无疑推动专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熊永森骄傲地说:“能申请下省级的科研平台是不少本科院校都做不到的事,但我们做到了。”

说起申请的那段日子,熊永森用了一个词:折腾。从筹建改造实验室到材料整理汇总,从设备采购到组装完成,从专家初审到答辩,从实地考察到成功申请。那段日子里对农机团队而言,怕是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了。“去年暑假,为了让这些大型设备进入实验室,我们也是倒腾了很久。最后是吊机直接吊起放进实验室的。那十几天里,汗都不知道流了几斤了。”熊永森笑着说,正是一切的来不容易,才显得有价值。

 



               

整洁的实验室

                 

“这便是工匠精神”

“2016年是我从事职业教育的十周年,也是在那一年我荣获省级优秀教师。”机电学院副院长王志明说,那十年来,我每年承担2门以上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均教学课时达到400学时以上。作为农机团队核心成员之一的王志明说,作为老师我会一直践行在教育的路上,不忘初心。

“精益求精”是机电学院崇尚并推行的专业文化,也是农机团队一致秉持的精神。它是始于臻于至善、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在产品制造上,精雕细琢,打造最优质产品;在人才培养上,以学生为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师工作中,坚持初心,专注敬业。

“在企业生产运用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某些收割机在作业中,会出现堵塞的问题。于是我们便开始思考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从原有的基本理念开始,到系统性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农机团队把全部精力扑在了作物物理特性和农机产品性能试验等基础研究工作上。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在水稻连接力频谱测定的基础上,开发了回转式凹板筛脱粒装置,应用于4LBZ-145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上,解决了原有机型作业时容易堵塞的问题。

在这场“工匠精神”的修行中,农机团队中从开发智能化大中型复式保护性耕作机械,解决特大秸秆量与复杂地况下的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难题和大中型复式田间作业机械短缺的问题,到重点攻克水稻精准插秧技术与装备等关键技术和机具,使超级稻精密种植机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突破自动取苗机构、栽植深度一致性仿形调控、工作过程监控等关键技术,研制自走式高效全自动穴盘苗和钵苗移栽机,填补国内空白,到重点研究快速挂接仿形割台、低损伤切纵流脱粒分离装置、高效清选装置、高速卸粮系统等核心工作部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谷物联合收割机。王志明如数家珍地说着创新成果,并振振有词道“这些难道还不能体现我们的工匠精神吗?”

据悉,2018 年,农机团队将与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同时,团队将继续致力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精准插秧技术、高效低损收获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开发相关装备产品,填补市场空白,打造现代农机装备领域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和服务品牌,引领专业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
[关闭页面] [打印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